近日召开的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市政金杯示范工程颁奖大会传来喜讯:全国共有83个项目获奖,其中武汉市政建设集团参与承建的4项工程同时获奖。
全国市政金杯奖是市政工程最高奖项。武汉市政建设集团获奖的4项工程各领风骚: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依据不同地质和环境,综合运用爆破、矿山法等难度较大施工方法,创造4台盾构同时掘进的纪录;东湖路综合公共停车场工程,设计上与周边公园连成一片,施工上注重生态环保和细节;光谷三路跨线桥工程讲求精细化施工,采用多项国家专利提升驾车舒适性;江门胜利大桥多项新技术运用,在国内同类型桥梁中处于领先,在外地打响武汉品牌实力。
市政集团公司坚持科技创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22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拥有国家、省部级工法96余项,发明专利和实用型专利23项;27项工程荣获中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聘请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企业科技顾问,为企业的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管理、重大工程技术攻关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东湖路综合公共停车场工程:
功能提升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
由武汉市政建设集团所属武汉城建工程公司承建的东湖路综合公共停车场,将城市景观建设与功能提升有机结合,不仅为门户场馆集中的东湖路片区新增停车泊位322个,极大地缓解了周边停车难问题,更为周边环境增添了一条新风景线。
东湖路综合公共停车场位于东湖风景区环湖景观带,东临湖北省博物馆,西临东湖路,南临老年大学,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据悉,该项目土建施工工艺复杂,涉及多工种、多专业,又地处闹市区,周边门户场馆众多,施工单位在攻克技术难关的同时,还需满足极高的文明施工和环保施工要求。
城建公司介绍,一方面,停车场施工地段大部分为池塘,地势起伏大,地表下主要为粘性土层和碎石层。加之东湖路侧密布大量地下管线,对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安全的保证是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该项目对工程质量要求,尤其是防水抗渗要求特别高。由于工程主体结构为超长大体积混凝土,且细部构造复杂,防水控制难度大。此外,施工地点紧临湖北省博物馆,同时位于东湖路景观道路沿线,人车流量大,施工组织难。
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问题,城建公司积极应对,不仅在设计、施工中实行创新,采用新技术,还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严把质量关。
新技术应用方面,此工程共采用建设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6项。施工根据基坑周边环境特点,将多种支护形式有机结合组成复合基坑支护体系,建立了一套严密、科学的监控量测体系,确保施工安全;应用多种防水新材料、新技术,确保地下结构防水工程效果;首次使用环氧树脂自流平地坪,有效解决常用地面不平整、易裂、易空鼓问题,使停车场地坪不仅平整美观,还具防潮、抗菌、防腐蚀功能;安装自动化冲洗设备,将施工产生的大量渣土在外运前进行洒水清洗,实现环保施工。
质量控制方面,该项目建立了工程施工组织体系网络和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网络,有效保证项目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建立灵敏迅速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使质量活动的每一阶段都处于受控状态;对重要或大宗的材料全部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对材料供方实行准入,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严控质量验收程序,加强测量人员的管理,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东湖路综合公共停车场工程一次性通过竣工验收,工程主控项目合格率100%,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并荣获2013年“武汉市市政工程金奖”、2014年“湖北省市政示范工程金奖”。停车场经过一年的使用,质量稳定,效果良好。
胡隽
武汉光谷三路跨线桥工程:
专利技术攻克桥台跳车 提高驾车舒适度
武汉市政集团所属的武汉桥梁公司承建的光谷三路(森林大道~沪蓉高速公路)跨线桥工程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全长570米,于2011年10月6日开工,2013年11月20日竣工验收。桥梁北起武黄高速北侧光谷生物城,向南跨越武黄高速公路,与佛祖岭产业园、富士康武汉科技园等园区相连,是连通东湖高新开发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跨线桥,顾名思义,即跨越铁路线、公路线(立交桥)等的桥梁,通常建在交通流冲突较严重的地方,密集的车流为桥梁施工带来极大的技术困难。就光谷三路跨线桥来说,其横跨武汉东部出口的重要高速公路——武黄高速公路段,日常车流量极大。为此,桥梁公司采用精细化施工,并应用科技创新成果,积极应对施工技术难题。
通过对砼箱梁模板、墩柱模板进行模数设计,对砼箱梁钢、木组合模板安装采取加固措施,对钢箱梁安装线形、防撞护栏线形、桥梁落水管以及墩柱线形等进行控制,全面提高光谷三路跨线桥工程外观质量。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在武汉城市高架桥梁中首次采用国家发明专利技术——钢弹体伸缩缝,使车行其上不会发生桥台跳车现象,驾驶更舒适。此外,还解决了桥梁工程施工中容易发生的混凝土结构错台、结构线型不直顺、混凝土裂缝等质量通病和难题。
据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将“精、准、细、严”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先后完成了3项科技创新成果,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其中,一种箱梁模板加固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箱梁钢、木组合模板加固技术获得了省级施工工法;钢箱梁线型控制的QC成果分别获得全国QC成果优秀奖。
建成后的光谷三路跨线桥外形美观、线形流畅,行车舒适,质量稳定,实现了城市景观建设和提升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得到社会各界好评。据悉,桥梁公司近5年连续6次勇夺全国市政金杯奖。钢弹体伸缩缝技术还广泛应用于雄楚大街相连的二环线光谷延长线段,高新二路跨外环的九龙大桥。
刘保国
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
纯手工加爆破攻克“地道战”
由市政集团隧道公司和机械化公司参建的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是我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地铁线路,串联武汉四大商圈,设站21座,总长27.73公里,2012年底开通运营。截至目前,日均客流达77.32万人次,其中过江客流超过30万人次,有效分担了武汉三镇过江交通压力。此前,该工程获湖北省市政示范工程金奖,申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省级工法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
在二号线一期工程施工中,市政建设集团根据不同的地质和环境条件,运用多种施工技术和方法攻克了这一“地道战”。
二十二标土建工程包含广埠屯站和街广区间两个部分,其中街广区间是机械化公司、也是集团公司首个大型城市矿山法隧道。采用了暗挖法、非开挖埋管技术等7大项、11小项新技术,获得四项武汉市市政行业优秀QC成果一等奖,通过湖北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其中隧道区间使用的矿山暗挖法,可以说是“纯手工”打造的城市地铁隧道。
机械化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街道口至广埠屯,是武昌地区最拥堵的路段,也是地铁二号线的必经线路。每天地上车来车往,要在地下开挖隧道,且不能中断交通,谈何容易!传统的是用“明挖法”:把马路中间一围,用大型挖土机往下铲坑,再回填;比较先进的是用盾构法:用盾构机,边挖边安装“护壁”。
但街道口本来就堵得厉害,不可能封路施工,这一段又是风化岩层地质,“地老虎”啃不动,最终只能采取“暗挖法”——先打个竖井,派人工钻到地下23米,采用风镐等小型机械一寸一寸向两头凿。
在隧道公司负责施工的二十标宝通寺地铁站中,则采用了明挖、爆破、盾构施工多种施工工艺,区间施工使用盾构法,是武汉市政建设集团第一个盾构区间工程,也使得该集团成为进入盾构施工领域的首家武汉本土企业。
宝通寺地铁站位于武汉武昌中心闹市区,处于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地下电信、电缆、电力等管线密布,为了保证施工不封路,同时进行管线迁改,先后4次组织交通疏导。
此外,2号线需穿越地下硬岩地质,硬度达到138兆帕,相当于普通马路硬度的4倍,无异于“啃铁”。为了保证2号线顺利开通,克服地质条件困难和实现特殊设计,隧道公司在该项目中南路站至宝通寺站区间隧道施工段组织4台盾构同时掘进,创下武汉地铁乃至全国罕见记录。
正因硬度大挖不动,整座车站采取爆破施工,同时因为存在深基坑支撑下作业等施工条件复杂因素,采用掏槽爆破、小台阶松动爆破、弱松动爆破等城市控制爆破技术。其中一个爆破点距离宝通禅寺仅2米,在爆破时,都是单孔单响引爆,每次单孔用药量都比较少。同时控制施工噪音,采用安全措施来控制飞石散落范围,还通过爆破振动监测控制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据了解,在武汉轨道交通建设中,像宝通寺地铁站这种大范围使用爆破的情况十分罕见,难度可想而知。第二十标因此被授予2013年度“湖北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立功单位”荣誉称号,属当时唯一获得“立功单位”奖杯的地方企业施工单位两项,QC成果获湖北省市政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成果二等奖。
王淑容 商帆
江门胜利大桥:
晴川桥“孪生姐妹”塑江门地标
由武汉市政集团外埠公司承建的江门胜利大桥,是此次获得的金杯奖中,唯一一个非本地工程。江门胜利大桥是省道S364与省道S270连接线过广东省江门市区的一部分,跨越100余米的江门水道,为斜靠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造型新颖,红色的钢管拱桥外观形似武汉晴川桥,如同“孪生姐妹”,建成后成为江门市的一大地标景观,在国内同类型桥梁中处于领先水平。
据悉,江门水道来往船舶较多,河道交通繁忙,主桥施工在水中搭设支架现浇混凝土难度较大,既要满足船舶通行需要,又要确保施工安全和船舶安全。
据工程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施工不断航,采用的是与陆地道路类似方法,就是在水中修建通道、架设大跨径支架。同时,对河道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要求高。
虽然这座桥不算大,但是科技含量很高:钢结构加工制作、拼装精度要求极高,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钢结构深化设计技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消能减震新技术等和新材料的应用和创新,在这座桥上同时运用。
比如其中最大技术难点是钢拱混凝土一次性连续顶升灌注密实难度大,因为主拱是一个狭长、密闭结构,且拱内加劲板分布多,灌注混凝土时拱内振捣非常困难,因而在确定施工方案前专门请专家反复论证,武汉理工大学实验室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论证后,才确定灌注方案,决定采用高压泵送顶升灌注法,就是从拱脚(设浇筑孔)至拱顶(设排气孔)两岸对称向主拱内灌注C50微膨胀自密实混凝土,使钢拱混凝土一次性连续灌注成功,灌注过程中拱肋线形控制良好。拱内混凝土后期通过超声波检测,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据悉,江门胜利大桥是江门主城区及周边城市人民盼望已久的重大民生工程,它的建成,对于缓解中心城区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推动蓬江、江海两区的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的高质竣工为武汉本土企业在江门打出品牌,提升了影响力,下一步的合作已在洽谈中。
王丹
组稿:韩玮 陈晓彤 方咏梅 李娜
来源: 长江日报 转自:新华网